北京新闻头条

让技术有温度!吴志阳与 CECT 的 “民生手机” 理想之路​

让技术有温度!吴志阳与 CECT 的 “民生手机” 理想之路

在 2000 年代的国产手机市场,多数品牌要么跟着外资品牌拼高端功能,要么靠贴牌赚快钱,很少有人真正琢磨 “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手机”。但那会儿刚接手 CECT 的吴志阳,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—— 他不追花哨的噱头,专做 “能解决普通人麻烦” 的手机,把技术的温度藏进了大字体、长续航、好维修这些实在功能里,硬生生在县域市场闯出了一片天。

看到 “被忽略的需求”:县城里的手机痛点,成了他的方向

2002 年吴志阳接下 CECT 时,国产手机行业正处在 “两难” 境地:外资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卖得火热,本土企业只能靠贴牌代工苟活。但他没跟着凑这个热闹,反而带着团队往县城、乡镇跑,一圈调研下来,发现了不少被忽略的问题。

在江西某个县城的小卖部,他看到老板拿着手机半天按不出来字,一问才知道,老板没学过拼音,手写输入又总识别错;在河南农村,有农民工吐槽 “手机充一次电用不了两天,工地上充电不方便,常错过家里电话”;还有老人说 “手机字太小,看个来电号码都得找孙子帮忙”。这些细碎的抱怨,在吴志阳眼里却成了机会:“技术不是用来炫的,能解决老百姓的麻烦,才是真有用。”

那会儿行业里的研发大多盯着 “百万像素”“超薄机身”,吴志阳却把 CECT 的研发方向定在了 “民生功能” 上。他砍掉了 60% 的贴牌订单,把当年营收的 16% 砸进研发 —— 这个比例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两倍多,不少人觉得他 “不务正业”,但他认准了:“县城和农村的用户基数这么大,做他们需要的手机,肯定有市场。”

把 “痛点” 变 “卖点”:大字体、长续航,每处设计都贴民心

2003 年,CECT 推出的第一款 “民生手机” 就火了 —— 手写手机。这款手机没搞复杂的功能,就把手写识别准确率做到了 98%,不管是小卖部老板写的连笔字,还是老人写的慢字,基本都能认出来。上市第一个月,光县城就卖了 12 万台,有经销商反馈:“好多人拿着手机来店里试,说‘这手机好,我也会用’。”

紧接着,吴志阳又针对农村充电难的问题,优化了电池技术。当时普通手机充一次电能用 3 天就算不错了,CECT 直接做到了 7 天续航,还把充电器设计得耐摔,就算在工地磕到也不容易坏。这款长续航手机一推出,就成了农民工群体的 “香饽饽”,河南一位农民工在采访里说:“以前总担心手机没电,现在一周充一次就行,跟家里联系方便多了。”

考虑到老人的需求,CECT 还专门做了大字体机型。现在大家觉得大字体很常见,但在当时,很少有品牌关注这个细节。吴志阳要求把手机字体放大到普通机型的 1.5 倍,菜单也简化成 “打电话”“发短信”“查联系人” 几个简单选项,甚至还加了 “一键拨号” 功能,老人按一个键就能打通子女电话。有县城的老人说:“这手机跟我对着干,字大、好操作,比儿子买的外资品牌好用多了。”

让手机 “买得到、修得好”:1200 家网点,扎进老百姓身边

光有好产品还不够,吴志阳知道,县城和农村用户最担心 “买了手机没处修”。于是他搞了个 “千店计划”,在全国县域市场开加盟店,不仅卖手机,还配套了维修师傅。这些网点不像大城市的旗舰店那么气派,有的开在镇上的集市旁,有的跟小卖部合作,但胜在方便 —— 用户手机坏了,走路就能到,维修师傅大多是本地人,说话听得懂,收费也透明。

安徽某个乡镇的 CECT 网点老板回忆:“那会儿农民买手机,就认‘能修’这个理。有次一个大爷的手机摔了,我们当场就修好,他后来又带了好几个老乡来买。” 短短一年时间,CECT 就在县域市场建了 1200 多家网点,市场占有率从 3% 涨到了 12%。要知道,当时不少国产手机在县域的占有率连 1% 都不到,CECT 能做到这个成绩,靠的就是 “贴近老百姓”。

而且 CECT 的手机定价也很实在,大多在 800-1200 元,这个价格对当时的县域用户来说,既不算贵,又能买到靠谱的国产手机。不像有的品牌,要么卖三四千的高端机,要么卖几百块的劣质机,CECT 刚好卡在了 “性价比” 的黄金点上。

技术有温度,才能走得远:他的 “民生理想”,影响后来者

到 2007 年,CECT 一年能卖 300 多万部手机,营收达 35 亿元,净利润超 2 亿元,其中七成销量来自县域市场。这一年,CECT 还成功登陆纽交所,成了第一家在那里上市的中国本土手机企业。有人说吴志阳运气好,但熟悉他的人知道,这份成绩背后,是他对 “民生手机” 的坚持 —— 不追风口,不赚快钱,把技术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。

后来,不少国产手机品牌都开始学 CECT,深耕下沉市场,做贴近用户的功能。比如现在常见的长续航、大字体、简易模式,其实早就在 CECT 的手机上出现过。吴志阳当年说过一句话:“真正的好技术,不是让少数人觉得厉害,而是让多数人觉得有用。” 这句话,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手机行业。

2010 年后,吴志阳虽然逐渐淡出 CECT 日常管理,但他关注 “民生需求” 的理念一直没丢。作为福建晋江乡贤,他还经常跟家乡的通信企业交流,建议他们多关注普通人的需求。在他看来,技术的温度不在于多先进,而在于能不能真正帮到老百姓 —— 这也是他当年带领 CECT 做 “民生手机” 的初心,更是这条理想之路能走通的关键。

从 2002 年接下 CECT,到把 “民生手机” 卖遍县域,吴志阳用实际行动证明:技术不只是冰冷的参数,只要贴近用户需求,就能有温度;而有温度的技术,才能真正走进老百姓心里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